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弄清国有企业困难的成因。当前不少国有企业处于困难的境地,这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原因,从企业来说,主要原因是管理水平不高,更新观念迟缓,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企业素质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等。但是全国困难企业的数量和比重这样大(约占1/3),而且亏损时间这样久,单从企业方面找原因就不够了,很难说清楚。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骨干,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点。由于这些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它们的困难,不仅是微观经济问题,而且影响经济全局,也是宏观经济问题。从宏观经济角度看,造成有些国有企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着重指出下列几点: 在管理体制上,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长期政企不分,企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不都是企业行为造成的,而是与政府行为有很大关系。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虽然已经提出多年,然而许多问题还是由政府进行直接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本应成为市场的主体。但是,一方面,由于政企不分企业进入市场十分艰难;另一方面,企业面临诸多历史遗贸下来的问题,背着沉重的包袱,也难以走向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势必面临重重障碍,在困境中长期不能自拔。 在投资体制上,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已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投资格局,这对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许多好处。然而在投资体制改革中,投资中的适度集中与必要的分散,始终末得到妥善处理,投资过于分散是多年来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尽管投资年年增加,却大量投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而且形不成规模经济,制约着经济增长向现代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投资决策分散,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热衷于搞新建,忽视原有企业改造和提高,致使原有企业不断老化,无力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以致高档产品供不应求,低档产品供大于求,形成积压,使许多企业生产难以维持,陷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而且,由于投资过于分散,形不成现代规模经济,削弱了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在利用外资政策上,怎样更有成效地利用外资,来改善我国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加速培育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还缺乏作战略性政策研究。虽然80年代就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取向,并取得不少成绩,但那是针对劳动密集或低层次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三资企业,所换取的技术也大都是中低档的,高新技术较少。随着国际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迅猛增加,“以市场换技术”能否取得成效,令人怀疑。跨国公司并不是我国已经打过交道的三资企业的简单扩大,它是个宠大而复杂的经济实体,标志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广阔领域的融合。它拥有包括资金、技术、市场、管理在内的全套资源,技术是其核心资源,是不会轻易“拆包”的。再用以“市场换技术”对待跨国公司,很可能是市场让出去了,而高档次技术又没有得到。这样一来,让出一块国内市场,等于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压缩相应的国内市场,加上对外资企业的其他优惠政策,使不少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困难境地,负债累累,经营艰难。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长期以来以外延粗放扩大再生产为主,热心于铺新摊子,忽视原有企业的调整、改造、完善、提高,忽视已建成企业的永续经营。这就带来两方面的问题:原有企业的折旧和赢利部分被抽走,自有资金匮乏,而铺底流动资金又得不到补充,只能靠银行贷款来维持,导致资产负债率过高,无力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二是新建企业由于投资大,见效慢,大部分建设资金和流动资金又靠银行贷款,因而形成资金短缺。有的企业投产后不久又陷入困境;有的企业建成后流动资金没有着落,“锣齐鼓不齐”,难以形成生产能力。这种外延粗放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经济总量扩张,忽视结构优化;追求建更多的新企业,忽视原有企业的改造和提高,不可避免地加剧资金紧张;乃至诱发通货膨胀。 在上述企业困难的宏观成因中,处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是长期的、全面的,也是最根本的。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和利用外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格说来都与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是由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派生出来的。外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滞后,是造成国有企业困难最深层的原因。 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即使经济增长从外延粗放型为主转向内涵集约型为主,需要切实转变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追求速度的发展经济的思路;认真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并以节约资源为主的方针;努力提高装备工业水平,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实行规模经济,开展规模经营;大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劳动力素质;等等。而对于解脱国有企业困难,使国民经济持续走上良性循环,最迫切的是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把主要力量放到技术改造上来。这应当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主要着力点。为此: 资金使用首先用于提高物质资本的素质,把主要力量用在现有企业的调整、改造和提高上来。大量事实说明,改造老企业比建造新企业,投资省,见效快。能源不够,原材料不足,资金短缺,只要搞好老企业改造,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老设备,就可节省能源、原材料和资金。在决策思想上,不能总认为产品不够就建新厂,应把眼光转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上来。比如电力,有的新电站还是要建的,但是在现有设备上下功夫,在节能上下功夫,就可节约出大量的电力,等于新建几个电厂,而且节省发电用煤,节省运力。当然,改造老企业、老设备也需要投资,但这比建新厂要省得多,快得多。这样,固定资产投资率也会降下来,否则主要着眼于新建,致力于扩大规模建设,沿着外延粗放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不可避免地导致固定资产投资率在高水平上徘徊,通货膨胀也难以得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