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概况及其内涵 最早关注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是美国。早在1978年,应白宫和参议院的要求,美国技术评价局就开始了美国竞争力的研究。1979年,美国总统签署的贸易协定(草案)明确规定:总统应向国会报告有关影响美国厂商在世界市场竞争能力的因素,以及增强美国竞争力的政策。1983年,美国总统建立了一个由30名专家组成的“关于工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开始专门研究竞争力问题。当时里根总统的要求是:研究并找出把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商业生产及服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机会;对美国各级政府提出政策建议,以提高美国私人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为美国工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美国其它众多的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也纷纷开展了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如美国工程研究院和纽约证券所分别进行了题为《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发展》和《美国高技术产业竞争能力之评价》的研究。 80年代中期,日本、德国也分别以竞争对手为主要对象,开始了此项研究。1986年,世界经济论坛(时称欧洲经济论坛)发表了“关于国际竞争能力的报告”,对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并初步形成了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原则、评估方法和指标等相对独立的体系。随着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不断深入,用国际竞争力评价和反映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大小强弱及其消长变化,被公认为是目前国际社会有效而通行的评估方法。1990年以来,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作为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权威机构,每年合作出版一本《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用300多项定量与定性指标对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10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能力进行评估和分析,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经济界的高度重视和浓厚兴趣。 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容易理解但又难以准确界定的内涵广泛的概念。由于受各国经济体制、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研究角度的不同,目前对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的认识。美国总统竞争委员会指出,国际竞争力就是“某一国家为了维持、增加国民的实际收入,在自由、公正的市场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程度。”美国工程研究院则认为:“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就是该国能够生产和提供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商品和服务,同时维持和提高其公民实际收入的水平。”欧洲货币基金会的定义是:“竞争能力是企业主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环境中,以比他们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者更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并指出,那种把竞争能力简单地看成是价格和生产能力的观点是危险的,工业竞争能力的大小最终要由市场来判定。经合组织出版的《科学、技术和竞争力》一书提出:“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在国内从事外贸的企业竞争能力之上的,但是又远非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累加或平均的结果。”而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观点是:国际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取决于变革要素、变革过程、环境、企业自信心和工业序位结构这五个不同的要素。 综上所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二点认识: 第一,国际竞争力可划分为国家、地区和企业三个层次,企业构成一国(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而国家(地区)则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条件和保证。由于不同层次的国际竞争力都是多种不同因素复杂影响和有机结合的结果,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是必要的。显然,目前的研究人多集中在国家和地区层次上,企业层次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是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第二,无论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地区),其国际竞争力最终都体现在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亦即,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一个企业或国家(地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把价格与生产能力当作是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因为影响市场占有率的因素是相当多而复杂的。 二、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兴起与企业战略的变革 表面上看,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兴起是由于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其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日本、西欧以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动摇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统治地位,使世界竞争呈现多极化格局,过去由一个国家长期统治世界经济或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任何国家,要想在此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或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都必须有比以前更强大的竞争能力。这促使了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开始重视国际竞争力问题。 其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浪潮,国际贸易体系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使得经济竞争中的地理概念逐渐消失,任何国家或企业,不论其国内或区域的经济状况如何,面对的都是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或者说,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等必须接受统一的国际市场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竞争是直接的,面对面的,甚至是肉搏的,是真正国际意义上的。这是国际竞争力概念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 其三,技术的进步使各国或企业参与竞争的主体、方式、手段、观念等发生了变化,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竞争的主体,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天生富有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廉价劳力,生产大量低价格产品而获得竞争优势的路子行不通了,自然资源的贫富和劳动成本的高低也不如过去那么重要了。任何国家或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都必须建立新的竞争战略。 然而,更深入的分析显示,国际竞争力问题的产生有其内在必然性,实际上是技术、市场、经济组织(包括制度)三者互动变革的必然结果,其中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力。具体地说: 首先,不断进步的技术促进了市场的日益扩大,并导致了一体化的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在工场手工业时代,技术是简单的、零散的,互不关联的,手工工场只生产结构和功能都十分单一的产品,市场也局限在本地区很小的范围内甚至几个固定的点上。随着机器的发明和技术的进步及其被商业资本的利用,近代大工业产生了。因为这时的技术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但又相关的技术的结合,如蒸汽与纺纱机和织布机的结合,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同时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使各种消费需求急增并且多样化,这样就使市场日益扩大了。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又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而不断融为一体,特别是在当今信息革命的时代,整个地球已如同一个小村庄(“地球村”),统一的国际市场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