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积极性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子江 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邮编:330013

原文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31
分类名称:工业企业管理
复印期号:199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和鼓励职工为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而奋发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试用期望机率理论探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科学途径。

      (一)

      期望机率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他的著作《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该书对职工的工作行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劳动积极性形成的内在根据与外部条件作出了具体的分析,从而为调动职工的劳动性提供了一条科学的思路。

      期望机率理论在其工作模式中把影响劳动积极性的因素归纳为两个方面,即“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和“期望机率”。其工作行为模式为:

      

      模式中的“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是职工对某一可供选择的行动带来的成果所作出的评价。行动成果分为一级成果和二级成果。一级成果是职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二级成果是职工在取得工作成绩之后所获得的物质报酬和精神报酬。例如,某洗衣机厂厂长决定,职工推销一百台洗衣机,将付给一千元奖金。那么,一级成果是推销一百台洗衣机,二级成果是一千元奖金。由于每个职工对厂长决定的评价往往是不一致的。从而对推销洗衣机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一个急需获得一笔奖金的职工来说,这一行动成果的刺激性比较大,态度比较积极;对于一个正在获得某项重大科研成果的职工来说,其刺激性比较小,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对于一个根本不赞成或反对这一决定的职工来说,其刺激性是一个相反的量,会抱着消极或对抗的态度。因此“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是因人而异的,是由每个职工对选择性行动成果的不同评价来确定的。其强度的范围一般规定在+1和-1之间。

      

      “期望机率”是工作行为模式中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职工对某一行动导致某一成果可能性大小的判断。“期望机率”也划分为两个层次。如前例所述,第一个层次是,职工认为自己是否有能力有门路把一百台洗衣机推销出去,把握性有多大?第二个层次是,把洗衣机推销出去以后,是否能得到这笔奖金,厂长决定是否算数,会不会变卦。职工对这两种可能性的判断,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而作出的主观预测。至于这种判断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同职工的积极性没有直接的联系。

      “激励力”即劳动积极性,是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促进职工进行劳动创造的动力或“内驱力”。“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和“期望机率”相乘所得的积。比如,职工甲很想得到一千元奖金,“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为0.9,而获得一千元奖金的信心很足,“期望机率”为0.8。那么,其激励力为0.9×0.8=0.72。显然,职工甲的积极性比较高。如果职工乙同样很想得到一千元奖金,“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仍然为0.9,但对获得一千元奖金的把握性很小,“期望机率”只有0.3,那么,其激励力为0.9×0.3=0.27。可见,职工乙的积极比较低。总之,某一行动成果对职工是否起激励作用或激励作用的大小,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以上两项基本因素的结合而共同决定的。

      (二)

      期望机率理论是以人的需要和满足这些需要的外部条件为背景的。

      人的需要作为劳动积极性形成的内在根据,是一个客观的科学范畴。人是充满生命力的物质实体。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物质运动即新陈代谢的过程。它包含着外界的需要果、摄取和同化的过程。人的生命活动的社会性又决定了人体所产生的需要既有物质方面的内容,也有精神方面的内容。人的需要停止了,人的生命活动也就停止了。所以,人的需要是人的各种质的规定性中最原始、最简单的规定性,是人的各种属性中最一般、最本质的属性。

      一般来说,职工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对选择性行动成果作出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劳动态度。也就是说,“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完全取决于选择性行动成果对职工需要的程度。当劳动能给自己的需要带来满足时,才会对劳动发生兴趣。满足程度愈高,劳动兴越愈大,注意力也就愈集中。

      必须指出,人有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具体对象是表现和证明他的本质力量不可缺少的对象。马克思历来反对离开人的需要而空谈人的本质。他在《詹姆斯(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就是把人的具体需要和人的本质视为一同概念的。他指出:“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需要相符合的物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37页)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也表现了他对人的本质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只要我们的注意力不停留在字面上,很快就会从逻辑的推导中发现,他对人的本质的兴趣和关注,完全是出于对人的需要的兴趣和关注。正因为人的需要如此千姿百态,职工才形成各有差别的价值观念,选择性行动成果才对不同职工产生不同的强度,起着不同的激励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