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2016年即开始实施融入学科教学的跨学科素养评价,通过嵌入学科教学的跨学科素养评价标准研制、任务设计与工具开发,重构跨学科素养评价实施路径。本研究在厘清跨学科素养评价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对这种融入学科教学的跨学科素养评价进行了内涵解释,并从标准制定、任务设计、工具开发、结果应用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其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跨学科素养评价发展提供可鉴启示。 一、跨学科素养的理解及其评价困境 (一)跨学科素养的理解 “超越识字、计算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向跨领域、跨学科、跨学段的全方位素养培养”[1]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但对于跨学科素养的概念理解,学界尚未统一定论。有研究者从能力生成角度,将其定义为“面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情境时,学生能够通过整合来自多个领域或学科的知识和经验,来探索内容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跨学科交流,处理跨学科协作和团队合作问题,以及创造创新等”。[2]也有研究者从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素养的关系角度,将其界定为“基于对学科边界批判以及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从多个学科知识角度共同解释同一现象或问题的能力”。[3]尽管角度不同,但学者们已对跨学科素养“突破单一学科经验的高阶心理建构”[4]的能力属性达成共识,关注跨学科素养作为“学生应对未来社会中复杂、不确定性环境所需的关键品质”[5]的发展意义,明确了跨学科素养维度多元、品质内隐与终身发展的特点。 首先,跨学科素养指向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技能与观念,创造性解决真实复杂问题的能力。该能力既包括学生进行现象观察与问题表征所需的质疑与批判、创新与创造及自主学习能力,也包括为解决问题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沟通合作能力、理解能力及社会参与能力,还包括对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进行迭代与反思的自我认识、自主调控及终身发展能力。这意味着跨学科素养不仅维度多元,还会随着具体问题情形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其次,无论是以批判、创新为代表的高阶认知能力,还是以沟通、合作为代表的社会发展能力,抑或自我调控、自主反思等个体认知能力,其本质都是个体的内在品质或特征,“以态度、动机与性向为关键要素”[6],具有典型的主观经验性、潜在性与情境特殊性。这也意味着跨学科素养无法直接观测,必须以具体的情境化任务为载体,才能将这种内隐的品质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表现。 最后,作为一种“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有效互动而逐渐发展的能力”[7],跨学科素养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没有发展的终点,而将随着个体与各种现实情境的交互持续生成,贯穿学生的生命全程。同时,这种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现实情境、表征未知问题与创新解决方法的能力,又奠定着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8]因此,跨学科素养具有终身发展性,指向学生的终身学习。 (二)跨学科素养评价的实践困境 正是由于跨学科素养的多元、内隐与发展性,如何确定学生素养发展的真实情况成为国际跨学科素养评价的共性问题。[9]总的来说,跨学科素养评价标准模糊、评价工具失范以及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缺失,构成了当前跨学科素养评价实践的主要困境。 1.跨学科素养内涵认识偏差导致评价标准模糊 跨学科素养的多元性导致人们对其进行内涵解释时往往采用平面结构,试图从“包含什么”的角度厘清跨学科素养内涵。据此形成的跨学科评价标准,也采用了内容细分的方式。如OECD从“有效使用工具”“与社会不同群体互动”“自主行动”三方面进行了核心素养类别划分,再将每一类细分为三种具体素养,从而获得一个二维表型的评价框架。[10]北爱尔兰将信息素养具体化为探究、表达、交换、评鉴、展示五个方面,又将每个方面细分为五种表现水平。[11]这种条目分立的评价量纲尽管力求从横向上明晰跨学科素养内部结构,却忽视了纵向上跨学科素养培养与学生发展关系,模糊了不同学段与学年的跨学科素养培养任务与评价标准。而跨学科素养作为一种抽象的复杂概念,其确切内涵与构成本身又是难有定论的,且作为一种发展性的能力,每种素养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也千变万化。因此,当前关注横向拆分、忽视纵向发展的内涵认识,与明确的评价标准需求渐行渐远,不仅导致了学生跨学科素养培养责任分散,更使评价流于形式。[12] 2.跨学科素养评价工具失范制约评价实施效能 跨学科素养的内隐性,要求教师探索传统纸笔测试之外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尤其倡导通过具体任务中的学生行为表现来推测其跨学科素养发展水平。但由于缺乏可迁移、易操作的评价工具,尽管教师们逐渐形成“通过真实任务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据此收集学生能力提升证据”的跨学科素养评价共识,但在其真正开展评价时仍会感到茫然无措。[13]如杨洋等人的调查发现,尽管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了访谈法、表现性评价、概念图评价法等是有效的素养评价方法,一线教师仍无法实现有效的跨学科素养评价。究其原因在于可靠的跨学科素养评价工具尚未被开发出来,而教师已经疲于模棱两可的“虚假任务与评价”。[14]无独有偶,王(Wang)等关于教师跨学科素养教学困境的研究也表明,缺乏可靠的评价工具已经成为教师进行跨学科素养评价的最关键挑战。[15]评价工具的失范使教师在实施跨学科素养评价时,往往既不清楚自己的评价证据收集过程是否科学、有效,也难判定获得的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反映了学生素养发展水平;再加上模糊的评价标准,致使一线教学中的跨学科素养评价容易呈现出随意化倾向,所提供的评价内容与过程记录实质性不足、甚至数据存疑,跨学科素养评价实施效能难以保障。[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