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儿童与青少年由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严重抑郁等心理问题所引发的逃学、酗酒、药物滥用、饮食障碍、校园欺凌、自杀以及暴力犯罪等不良行为日趋严重,已成为整个欧洲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欧盟成员国普遍认为,仅靠学业知识已难以让年轻人获得积极的公民身份,他们需要具备更为广泛的能力(如负责任的决策、情绪管理、相互合作、冲突解决、复原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等)来从容应对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挑战。[1]在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的大力推介下,作为支持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增强其力量与韧性的最有效方法——社会情感教育,被广泛纳入欧盟各成员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2] 一、社会情感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背景 (一)欧盟公民关键能力提升政策的推动 为了进一步拓展和提高欧洲公民的关键能力,建立更加统一、民主和强大的欧洲共同体,2018年3月,欧盟委员会重新修订了《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委员会建议》(Council Recommendation 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与2006年最初制定的文件相比,该文件增加了反映心理健康和生活技能的新内容,提出将“个人、社会和学会学习”作为儿童与青少年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并将此项关键能力概括为“能够自我反省和保持弹性,积极应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问题,以建设性的方式与他人合作,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事业,在包容和支持的环境中处理冲突,并能够过上一种注重身心健康、面向未来的生活”[3]。同时,该文件还突出了社会情感教育作为教育优先领域的地位,为成员国如何在各自的课程中整合和加强社会情感教育提供了路线图。随后,欧盟委员会教育和文化总局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 at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Directorate General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e)针对《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委员会建议》开发了涵盖“个人”“社会”“学会学习”三大领域的概念框架,其目的是为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有效运作和社会情感教育的顺利开展建立一种共同的理解与语言。[4]从欧盟委员会积极制定提升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生活技能的政策到所属部门开发的终身学习关键能力框架,都充分说明了社会情感教育已经成为欧盟关注的焦点。 (二)强化社会情感教育效果的实践诉求 探索如何帮助儿童与青少年更好地获得情感健康和幸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尽管欧盟各成员国都引进和自主开发了一些社会情感教育项目,但许多地方学校对于如何有效实施这些项目和科学评价其教学效果等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在利用评价改进教学的进程中面临严峻挑战。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情感教育缺乏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标准。虽然各成员国都将社会情感教育的主要目标描述为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但由于受各自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背景的影响,不同成员国内的教师对社会情感教育的理解和教学实践存在显著差异。如在教学中,比利时的教师倾向于培养学生有效管理生活和学习的能力,西班牙的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社会性发展,而瑞典和希腊的教师则更愿意帮助学生识别与管理自己的情绪。[5]其次,社会情感教育评价缺乏灵活多样的评价工具。社会情感教育涉及从学前到高中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各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显然,利用统一的评价工具很难有效衡量学生的能力水平。此外,为了避免文化偏见和关注弱势群体学生,设计评价工具时还应考虑文化包容性和基于学生的优势。总之,社会情感教育评价体系需要在评价内容、学习标准、评价工具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社会情感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如何避免利用社会情感教育评价结果给学生贴上不良“标签”?什么样的社会情感教育评价才能与复杂的教学过程产生共鸣?社会情感教育评价如何兼顾不同特点的学生以及多样性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情感教育评价只是针对学生个体或群体进行评价吗?为了清楚地回答这些问题,并向各成员国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具价值和实用性的评价工具,欧盟委员会教育和文化总局在依据《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委员会建议》、终身学习关键能力框架以及《加强欧盟社会情感教育的报告》(Report on Strengthen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Education in the EU)的基础上,确定了构建社会情感教育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五个方面原则。 其一,尊重学生表达和参与权利。这一原则是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欧盟基本权利宪章》《欧洲人权公约》等政策文件的相关规定提出的,它要求社会情感教育评价不应违反或侵犯学生自我表达和参与的权利,不得通过歧视、贴标签、侮辱或社会排斥等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欧盟委员会专家顾问保罗·道恩斯(Paul Downes)在研究弱势群体学生的情感健康教育时提出,社会情感教育评价必须重视学生作为个体来体验世界的必要性,不能将学生嵌入已被规定好的“个性包”中,从而避免学生出现社会从众性的风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