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负荷过高、学业负担过重是中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和活动时必须进行大量的认知加工任务,比如阅读文字材料,逻辑推理内容和进行入脑入心的操作训练。从该角度判断,在学生学业负担中认知负荷过重是其根本,学业负担从根本上就是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所投入的心理资源的总和,即学生能感知到的要在学习活动中所承受的认知加工任务总量。因此,认知负荷的多与少就是反映学生学业负担是否过量的主要依据和核心指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认知加工任务,如果超过本身所能承受的心理和认知资源总量,则其后续的认知加工活动就不会进行,则会出现认知上的过载负荷。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在全社会引起轰动并获得广泛关注,也彰显出中共中央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方向与决心。“双减”政策实施已过一年,因“作业过多”“教学过程组织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的认知负荷过高有所缓解,但部分认知负荷过重依然存在,甚至在小范围内得以扩散和蔓延。认知负荷过高或出现超负荷,就会产生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疲劳,心理疲劳的主要成分就是认知疲劳。已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疲劳与抱怨、易怒、低成就感、情绪低落、悲伤、焦虑、不安等不良的情绪有关[1]。情绪作为一种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对受教育者学习过程中的压力感知和责任感有着重要的影响。认知疲劳极大可能诱发消极的情绪,对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学生为何认知负荷过高?什么原因导致其学业负担过重?如何消解学生不合理的认知负荷?这些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中小学生认知负荷的表征 认知负荷是指在一个特定的作业时间内施加于个体认知系统的心理活动总量[2]。学习者在教育活动中的认知负荷是指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与任务、心理投入以及时间压力的感知与体验。从“双减”政策实施前的“超前、超纲、超量”“唯分数、升学论”等现象,到“双减”政策实施后的“一刀切”“家长学业焦虑”“网课热”“虎妈狼爸”等转变,认知负荷过高、学业负担过重仍是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实写照,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 1.内在认知负荷过重表象普遍化 由学习材料的内在元素与特征作用于工作记忆的负荷为内在认知负荷,它一般是由学习材料的难度、呈现方式及与之相联系的学生先前知识经验等因素引起的[3]。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性质相关,在学习材料元素高度交互作用、合适图式还没被学习者有效掌握时,高度的内在认知负荷就会产生。所学材料本身的难度、多少以及复杂程度决定了内在认知负荷,所学材料的信息元素越多、交互作用越强,所占用的内在认知负荷就越高[4]。“双减”后升学需求没有变,招考制度和教育评价机制没有改革,意味着原先学习材料的复杂性没有改变,加之“双减”后降低了作业数量和时长,学习者较少进行重复性训练与实践性活动,没有解决学生在学校“消化不了”的问题,学习者不能使先前经验熟练和自动化,没有通过有效掌握把合适图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占用过多的认知资源,就会导致高度的内在认知负荷的产生。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谈到:“我最担心的是部分学校会用力过度,建立了全面系统高大上的作业体系……但是作业更难了甚至更多了,这时作业治理的反面就产生了。”[5]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内在认知负荷。 2.外在认知负荷过重现象有所改观 与学习材料的内在特征一样,工作记忆的负荷还源于学习材料的组织与所呈现的方式,这就是外在认知负荷。即在教学与学习活动中,对达成学习目标与学习者来说是不必要的,因此,也被称为无效的认知负荷[6]。相较以往的减负令,“双减”的突出特点是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方面,它尽可能地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即“应教尽教”。“应教”强调教育者筛选的教学内容要更有系统性、合理性;“尽教”关心的是如何教,选用的教学方法要灵活,真正把学生教懂。另一方面,它尽可能地避免部分教师“课上不讲课下讲、校内不讲校外讲”这样轻重倒置、舍本逐末的现象。“应教”强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框架,学生能进入更广阔的知识天地;“尽教”强调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创造多姿多彩的课堂,学生能学愿学乐学。从“双减”政策实施前“课中填鸭灌输、课后题海战术”的教学活动来看,作业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课堂教学活动,加重了受教育者的学业负担,因此“减作业”是减负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除了像以往的减负政策一样规定了作业时间,“双减”还强调作业指导、作业管理与作业质量。即“双减”涉及微观指导与宏观管理,对作业的“量”和“质”都做出了要求,更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有利于真正发挥作业对教学的补充与强化作用。 3.关联认知负荷减轻 所谓关联认知负荷并不是学习材料元素本身所引发的,如果学习者所学习材料的难度较低时,意味着内在认知负荷也比较低,拥有剩余的认知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利用这些剩余的、额外的认知资源进行图式的加工建构与自动化。关联认知负荷在建构图式时不是必需的,但投入后又有利于图式的建构与自动化,也被称为相关认知负荷。良好的教学设计应适度增加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使之在图式建构中投入更多的尝试,寻求更好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而提升学习质量[7]。“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教学形式构建高效课堂,在学习者拥有大量剩余的认知资源可以利用时,教师可充分应用这些认知资源,适当增加关联认知负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既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促进学习者图式的建构和自动化,并削减繁杂的学业负担,落实提质减负的教学目标。“双减”后,学生的课后时间重新回归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后育人理念的实现,但这也不可避免地给教师带来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挤占了教师备课、学习和教研时间,使之无心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导致有利于图式自动化的关联认知负荷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