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N0:D9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94/j.1000-0763.2023.01.001 一、何为解释鸿沟 所谓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指的是物理-生理性状似乎很难或不可能解释我们的体验。查尔默斯认为,“即使我们成功解释了一个意识系统的物理运作和计算运作,我们仍然需要解释为什么这个系统拥有意识经验”。[1]脑科学家格林菲尔德(S.Greenfield)注意到,无论扫描图和数学公式做得多么精密,都不曾解释“客观可观察的事件如何转变为独特个人经验的第一手感觉”。([2],p.4)神经活动与思想感情活动之间,似乎最多只能建立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据此,解释鸿沟有时也被说成是“相关性和因果性之间的鸿沟”。([2],p.23)解释鸿沟是针对物理主义①[3]提出来的——有些鹰派物理主义者主张一切物事最终都可以由物理物事加以解释,但感觉、体验等等似乎对此提出挑战:从生理学上也许可以说疼痛就是C纤维放电,但这无助于我们理解疼痛感受起来是啥样子,“一个正在观察你的神经系统的科学家在你的神经系统中找不到任何在性质上与你的疼痛相似的东西”。([4],p.17)查尔默斯所谓意识问题中的难问题,指的大致就是这条也许无法跨越的鸿沟。 鸿沟的两岸都是些什么,细说起来,并不那么清楚。那一岸,有原子、分子、神经系统等等,它们固然都是“客观可观察的”物事,然而,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和导电系统的工作方式很不一样。神经这种“物质”,更接近近代早期所称的“会思维的物质”,查看大脑神经的活动并不能简单比喻为参观莱布尼兹磨坊的内部。这一岸同样繁杂:意识,感受,体验,感受质,个人经验,等等,它们显然不是同样的东西。这些东西被刻画为个人的、主观的、不可言说的、神秘的等等,当然,个人的不等于主观的,主观的不等于不可言说的,不可言说的东西不一定是神秘的;把个人的、主观的、神秘的等等这些意义各别的概念塞进同一个箩筐,个中缘故就值得琢磨。 在实际论及解释鸿沟的时候,相关论者通常不去辨析这些概念,而是笼统地讨论物理物事能否解释心理物事,或客体物事能否解释主体物事。就此而言,解释鸿沟虽然是在当代知识背景和问题意识的脉络中提出并讨论的,它的核心困惑则仍然是主客观问题、身心问题、物质/精神这些古老的问题。有些论者认为科学永远无法从客观物事一岸摆渡到主观物事一岸,包括脑科学在内的生理学永远无法解释感受等等“主观现象”。例如,詹姆士(W.James)曾谈到,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似乎有一道的“绝对的裂罅”②。[5]-[7]但另一方面,科学曾克服了那么多初看起来的“不可能”,另一些论者由此受到鼓舞,相信科学能够找到一条从客观通向主观的道路,一旦建起跨越鸿沟的桥梁③,生理学将涌入主观世界的各个角落,巨细无遗地解释主观世界。“至少在原则上,真正的心智阅读或读心(mind reading)是可能的。”([8],p.32)在原则上,生理学家若掌握了屈原创作《九歌》时的全部脑神经活动,他就能够解释屈原在这个过程中都在想些什么④。([9],p.224) 二、客观物事与主观物事 在我们的日常经验生活里,似乎并没有一道鸿沟横亘在客观和主观之间。鹅毛搔后脖颈解释了痒痒,砖头砸到男孩解释了他感到疼痛,长途跋涉解释了疲劳感,丧子解释了悲痛感觉,屈原壮志难伸解释了他为什么深感抑郁。挨砖、丧子之类都是客观物事,这些物事蛮可以胜任愉快地解释主观感受。 日常经验解释并不面临主客观之间的鸿沟,科学呢?生理学家不做哲学的时候,似乎也不感到有什么鸿沟,他们颇为自由地用高血压解释晕眩,用C纤维放电解释疼痛,用血清素水平变化解释情绪变化,用神经网络的剧烈活动来解释感受强度。即使在讨论脑激活水平和主观体验强度的量上的相关性时,论者也毫无忌惮地使用“引起”“产生”这类因果词汇,会说“外界物理刺激引起人脑内相关脑区的激活,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人的主观体验。不同强度的刺激引起人脑内相关脑区的不同程度的激活,同时产生人的不同强度的主观体验”[10]。一些药物生产出来,它们增加血清素分泌,抑郁随之减轻乃至消失,这更进一步显明,血清素水平过低不止与抑郁相关,它导致抑郁⑤。然而,当科学家面对因果概念的时候,他们变得谨慎起来。科赫在谈到人工诱导意识的神经相关物会触发相关的知觉印象时说,神经活动变化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显然不止于相关关系,但“作为一丝不苟的科学家,我们更谨慎地采用了意识的‘相关物’这一概念,而没有更明确地使用‘原因’这个概念”,因为他们还不曾掌握确切的因果机制。([8],p.46) 这里涉及的不只是解释问题。果若客观物事与意识感受之间有一条鸿沟,那么,一开始意识是怎么从物理-生理物事中产生出来的呢?我们的宏观世界图景大致是,有感觉的生物从没有感觉的物体生成,拥有意识的生物从不拥有意识的生成。简单说,拥有主观性的物事是生成的。没有一条鸿沟阻拦我们去探究没有感觉的物体通过什么具体机制演变成拥有感觉的生物,没有意识的生物通过哪些具体环节一步步拥有了意识。弄清楚一环又一环究竟是怎样生成的当然不容易,但要弄清楚的不是纯粹客观的物事怎么“转变为”纯粹主观的物事,而是有些物事怎么会产生“主观的东西”。砖头砸到孩子他感到疼痛,这里并没有出现客观物事“转变为”主观物事这样的事情,而是石头作用于一个拥有“主观感知”的东西。砖头砸到玻璃玻璃不疼,砸到男孩男孩疼,简简单单,孩子是有感知的存在者而玻璃是没有感知的存在者。用砖头砸到脑壳来解释男孩的疼痛并不是用客观物事解释主观物事;若这里有什么需要解释的东西,需要解释的是:孩子是怎样拥有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