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政治学”这个学科性概念出来之前,世界政治泛指中国之外的全球性、地区性和国家性的政治现象,是国际关系的另一种习惯性说法,意指国内外政治联系的密切性。国际关系研究的是国家之间的现状性结构或结果性结构,少有研究过程性结构或历时性结构;另外,支配性大国之间关系显然并不局限于两国之间,必然是世界性乃至全球性的政治。因此,传统的国际关系研究需要转型与升级。①事实上,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有这样的呼吁,王缉思早就主张将“世界政治”学科列入教育部学科目录,并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定位为“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②。提出“天下体系”的赵汀阳在2009年就指出,基于民族国家概念的国际关系学根本无法面对“天下”,主张以“世界政治学”取代国际关系学,世界政治是天下体系的研究单位。③在国外,超出国际关系学的世界政治研究早已经事实性存在,比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序言中就指出,该书是在建构一种“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④,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用于理解世界秩序的“文明范式”。 如何推进世界政治研究?笔者主张世界政治研究是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一种综合式研究⑤,进而探讨了世界政治研究的范式问题,指出世界政治是一个层次性概念,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研究单元。⑥笔者还专门以政治思潮为研究单元,考察了世界政治的变迁历程。⑦由此,中国的世界政治学研究奠定了一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要探讨的是:如何定义世界政治学?世界政治学的研究单元(或者研究主题)为什么是政治思潮?世界政治学的研究路径是什么? 一、世界政治学的学科内涵 给一门学科下定义有很大难度,因为一个概念化定义很难准确地概括一门学科的内涵,因此任何学科性定义都具有争议性。尽管如此,概念或定义具有简明化、可理解的优势,有助于加强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即有助于推进学科建设,为此笔者还是力图给世界政治学一个具有学科定位性质的定义。 首先,需要明确,“世界政治”或者“全球政治”是个一体化的结构性概念,是某种政治力量或者行动单元将国家政治、地区政治与世界联结起来,形成一体化的结构性的世界政治,从而实现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同频共振。就此而言,世界政治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大国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际关系研究。国际关系主要聚焦于双边关系,其中尤其以国家利益为关切,因此国际关系的变化并不一定诱发世界政治的变革,虽然世界上最重要国家间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到世界政治的走向。 其次,世界政治是一个历时性的经验性概念。在工业革命之前,无所谓世界政治,只有国家政治和地区政治之说,比如儒家文明的东亚秩序、印度主导的南亚秩序、基督教文明的欧洲秩序和伊斯兰文明的中东秩序,那时只有地区秩序而无世界秩序,因此世界秩序也是世界政治的另一种表述。“世界秩序”本身就意味它是一个结构性的或者超级单元性质的概念。同时,既然是一个历时性的经验性概念,世界政治研究其实主要集中于工业革命以来300年、充其量是人类大航海以来500年的全球史。 再次,研究单元的重要性。全球史或者新世界史对于理解世界政治至关重要,但世界政治无所不包,研究者应该如何把握世界政治的演进?全球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寻找不同事物的演化路线图,它是一种去国家化的研究路径。我们可以不接受这种研究方式,但其寻找研究单元的方式则为我们认识世界政治提供了启示,比如全球环境的演进、某种物件(比如玉米、胡椒)传播的全球化。寻找恰切的研究单元,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社会科学的一种重要进展。 这样,我们给世界政治学一个结构性的、经验性的、具有明确研究单元的概念:政治思潮诱发的国内制度变迁以及在此基础上塑造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政治思潮属于政治理论的范畴,国内制度变迁属于比较政治学的范畴并聚焦于制度分析,大国关系和世界秩序属于国际政治学的范畴并聚焦于大国关系,因此世界政治学是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一种综合式集成研究。国际关系和世界秩序是一种结果性结构或者现状性结构,而政治思潮和国内制度变迁则是一种历时性的过程性结构研究的对象。 在这个概念中,似乎有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即政治思潮从哪里来?物质财富刺激了政治思潮,但物质财富本身并不直接刺激制度变迁,因此不是一个好的研究单元;物质财富又从哪里来?因此,很难把物质财富作为世界政治学的一种研究单元。 世界政治学是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转型与升级,因为它不但添加了过程性结构的因素,而且把过程性结构研究视为理解现状性结构的前提。这无疑加深了研究的难度。但追求历史真相或者现实真相的学术研究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简单性方法不管用。那些给人类认识自己所处社会结构有着重大启示的研究,比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研究、亨廷顿的世界秩序研究,无不从研究过程性结构开始而描绘现状性结构。相反,那些聚焦于现状性结构的研究,无论是比较政治学的民主转型研究,还是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现实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虽然都曾流行一时但因都属于意识形态的实证性(the becoming)而非科学主义的实存性(the being)而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