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9日,学生在法国首都巴黎参加游行,抗议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在欧洲议会选举中获胜。 2014年,法国极右翼势力“国民阵线”(Front National)可谓风光无限,它首先在3月份的法国地方大选中赢得11个市镇,战胜执政的法国左翼大党“社会党”;接下来又在5月的欧洲议会选举中获得25%的选票和24个议席,远超两大主流政党——执政的左翼社会党和在野的右翼大党“人民运动联盟”[1],震惊朝野,成为2014年法国和欧洲政坛的一大焦点。 国民阵线的“发家史” 国民阵线成立于1972年,由当时法国的极右组织、鼓吹法西斯主义的“新秩序党”在整合新纳粹主义等一些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在最初的十来年间,国民阵线只是个边缘小党,从1984年欧洲议会选举起崭露头角[2],此后凭借在“移民”、“失业”、“精英的腐败”等问题上大做文章而时不时赢得两位数的选票,逐步在法国政坛占据了一席之地。在1986年议会选举中首次进入法国国民议会;在1988的总统选举中一举成为第三大党。此后由于内讧而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在2002年的总统选举中出人意料地进入了第二轮投票,引起法国政坛的高度警惕。此后,国民阵线一度偃旗息鼓,但在2010年的地方选举中凭借不俗的成绩重返政治舞台[3],之后一路高歌猛进。2011年进入省议会;在2012年的总统选举中仅排在左右两大主流政党之后,位列第三名;在同年的立法选举中获得两个议席,重返国民议会;2014年3月和5月接连在法国地方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中取得佳绩,特别是在两场选举中均战胜执政的左翼社会党,再次震惊法国乃至欧洲政坛。 目前,国民阵线已稳坐法国政坛的第三把交椅。国民阵线的蹿升在一定程度上把法国政坛由左右翼两大政党主导的格局变成了左翼、右翼、极右翼三足鼎立的格局,其对法国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2011年之前,国民阵线的领袖是让—玛丽·勒庞,俗称老勒庞;从2011年起,老勒庞把权力移交到了其女玛丽娜·勒庞手中,俗称小勒庞。父女俩的“执政”风格有着显著的不同:老勒庞经常露骨地发表带有明显极右色彩的反动言论,如排犹、否认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等,但不以上台执政为主要目的;相形之下,小勒庞要收敛得多,对“反犹”等敏感话题三缄其口,可谓更聪明。不过她热衷于研究选举战略,从地方选举初试牛刀起,不断在各种选举中练兵,目标直指爱丽舍宫,可谓更有抱负。 国民阵线的主要主张 国民阵线作为极右政治势力,有以下三大特点:即经济上奉行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社会文化上奉行极端民族和种族主义,政治上奉行民族—民粹主义。 国民阵线在经济上奉行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即反对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全球化。具体到欧洲范围内,则表现为反对欧洲一体化、反对欧元,叫嚣民族利益至上,主张法国人优先就业等。如老勒庞常常宣称,“法国是欧元的受害者”、“法国是全球化的牺牲品”等,号召民众予以抵制,特别是抵制欧洲一体化进程。 作为反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国民阵线在社会领域奉行极端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排外仇外。在老勒庞时期,主要表现是反犹和反对外来移民,把法国失业率高企、治安不佳等问题统统归咎于移民等,如老勒庞曾毫不掩饰地宣称“移民是社会不安定的根源”。小勒庞当权以后,把反犹变成了反阿拉伯人,并把移民的“危害”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渲染“伊斯兰威胁论”,称法兰西的民族和文化特性正在伊斯兰移民的侵蚀下陷入危险的境地,并耸人听闻地预言:“钟楼和小咖啡馆将消失在清真寺和伊斯兰快餐后面。”[4] 在政治领域,国民阵线奉行民族—民粹主义,反对精英政治,拒绝并对抗主流政党,指责精英为全球化和欧洲大市场所迷惑而出卖了国家;法国当今之衰退,责任全在他们。若把法国继续交在精英手中,法国会进一步走向衰亡。 概括而言,“移民”、“治安”、“购买力”、“失业”等传统议题,如今再加上“民族特性”和“文化安全”这两项,这便是国民阵线的主要议题。其中“移民”是重点,所有其他问题均由此而生,换言之即“移民”是所有其他问题的根源;而“移民”的根源是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即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是“万恶之源”,这便是国民阵线的主要逻辑。 国民阵线的选民基础 国民阵线的选民基础是中下层民众,其主张在这部分人中颇具煽动性和蛊惑力。原因在于,最近几十年来,法国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陷入全面衰退,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高企,福利不断削减,引起民众特别是其中的弱势和边缘群体的强烈不满。底层民众本来就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经济的持续萧条又凸显了他们与外来移民在就业、社会福利等领域的矛盾,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挫败感、对移民的排斥情绪及对政府至民众利益于不顾、治国无方的愤懑。而国民战线高举“反全球化、反移民、反政治精英”的大旗,恰好符合他们的心理。 不过,自小勒庞执政以来,国民阵线在继续吸引中下层民众的同时,其选民基础有不断扩大之势,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选民日益年轻化。在201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30%的极右翼势力选民年龄小于35岁[5],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因是年轻人失业率偏高。近些年法国的平均失业率已接近两位数,而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失业率更高,长期徘徊在两位数以上。他们看不到未来,对主流政党失望乃至绝望,纷纷跑去支持极右翼政党。其次,在职业和社会阶层上日益多元化。经济的持续低迷冲击了原本生活较为安稳的中间阶层,特别是在竞争力不如大城市的中小城市中,中产者和乡村地区的公务人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等级被削弱,使他们投向了勒庞的怀抱。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巴黎、里昂、图卢兹等大城市及其近郊,左右两大传统政党的得票远超国民阵线。第三,在煤炭、纺织等传统工业基地和开放程度差、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区,国民阵线的“拥趸者”明显多于其他地区。原因是伴随着经济转型和去工业化进程,法国的传统工业纷纷倒闭或外迁至劳动力较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大面积的结构性失业。失业者认为这都是全球化惹的祸。所以,在法国东部和北部,即传统上的煤钢和纺织基地,勒庞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