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对性别角色形成的研究是性差心理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从社会结构理论出发,对国外关于性别分离、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的固定化与变通性、性别角色形成阶段及变化特点的理论及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关键词 性别 角色 权力 分离 固定化 变通性 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第131页)。 对性别角色形成的研究是性差心理研究的重要领域,形成了许多理论派别。较为著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弗洛伊德(S·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角色自居说”(Identification Theory)。这种理论强调情感和模仿的作用,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是由于他们无意识地模仿和自己同性别的成年人,尤其是父母行为的结果。 (二)以班杜拉(A·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论,运用“直接强化”概念解释性别角色形成的“性别定型说”(Sex Typing Theory)。这种理论认为直接强化、模仿和观察性学习这三种机制是性别定型作用的基础。 (三)以柯尔伯格(L·Kohlberg)为代表的发生认识论,将皮亚杰(J·Piaget)所建立的理论扩展到性别角色领域,形成了“自我归类说”(Self Categorizational Theory)。这种理论强调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的认识因素,认为性别角色的学习是儿童自我动机高度作用的结果。 以上三种理论各有可取之处,但也有偏颇之点。它们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视了将个体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不能全面、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鉴于此,本文拟对国外一种从社会结构理论出发分析性别角色形成的理论和研究进行介绍。无疑,这对于我们了解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论是非常有益的。 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运用社会结构理论来解释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这种理论与社会学习论和发生认识论在性别角色形成问题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后二者强调决定性别差异形成的社会文化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学习或认知发展机制获得的,而前者的重点则在于强调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和个性的直接影响。这种理论已被一些社会心理学家用于研究性别差异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Henley(1977),Spender(1980),Eagley(1983,1987)等人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用社会结构理论研究性别角色的形成,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对“权力”(Power)的理解。曾经有人对权力做过多种解释,并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使用。在这里,权力是指使男性自然获得社会上影响较大、收入较多的职业的较高的社会地位和那种使女性与家务劳动、照看孩子以及社会上所公认的女性职业等相联系的较低的社会地位。基于这种理解,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性别角色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介。 一、关于性别分离的研究 性别分离(Sex Segregation)是男女儿童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以后则更为明显,直到青春期出现男女混合的活动团体为止。 在学龄前儿童中,2岁前就表现出明显的同性偏好(Same Sex Preference)倾向。Lafreniere等人(1984)对加拿大的一个日托中心里的1—6岁儿童的研究发现:2岁女孩对女孩表现出比对男孩更积极的社会行为。男孩的同性偏好现象出现的比女孩稍晚,但偏好的程度在活动中很快超过女孩。 学龄时期,儿童的性别分离现象更为明显,同性伙伴之间的交往频率越来越高。这已为许多研究所验证。 尽管性别分离在学龄儿童的活动中占主要地位,但Thorne(1986)在对美国的两所小学的研究中发现①在有趣、需要合作、不需注意性别的活动中;②在成人组织的、由男女混合构成的团体活动中;③在儿童需要按照其他标准而不是性别分组的活动中;④在校外的一些非正式场合的活动中,儿童性别分离现象有所减少。因此,Thorne认为性别分离的程度与儿童的活动情境有关。 此外,心理学家们还就性别分离现象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Whiting和Edwards(1988)在对印度、日本冲绳、菲律宾、墨西哥、肯尼亚、美国等六种文化背景下儿童性别分离的研究发现,4-10岁儿童多是与同性朋友一起玩耍。 综上所述,性别分离是一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跨文化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性别分离?影响它的因素有哪些?心理学家们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Freedman(1980)对性别分离现象进行了生理学的解释。他认为,男女儿童象年幼的猴子和狒狒一样,从出生时就喜爱与同性别的伙伴玩耍。这是由于儿童的先天素质的差异造成的。男女儿童的先天素质受不同的神经组织所影响,因而在他们的活动中表现出差异并造成性别分离。 但是,许多心理学家都反对这种把性别分离解释为由先天存在所决定的看法,而认为性别分离是先天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男女儿童最初的差异为他们以后的交往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得他们更趋向与自己的偏好相同的同性别儿童玩耍,并进一步形成男女儿童不同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又反过来继续影响儿童的发展,并保持和加强了他们的性别分离。因此,要研究影响男女儿童性别分离的原因,除了泛泛地议论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之外,有必要详细地研究男女儿童团体的亚文化,进而分析这种亚文化对儿童性别分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