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社会交换论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综合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由于它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都是社会学家,故一直未引起心理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立足于社会交换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亲缘关系,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这一体系的思想来源、基本命题、研究范围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作了简要评价,以期对我们吸取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丰富现有的以心理学取向为主要支柱的社会心理学体系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 社会交换论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交换 强化 社会交换论作为对人类社会行为研究的理论成果,本世纪六十年代形成于美国。在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资料中,这一理论基本上是被作为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加以介绍的。然而,更确切地说,社会交换论是社会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一方面是因为,从研究方法上看,社会交换论具有明显的心理还原主义倾向,侧重于微观结构中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违背了当代社会学研究中偏重对社会的宏观分析,注重社会调查方法的传统。这一特点在其创史人乔治·C·霍曼斯对二人交换关系的研究中体现得尤其充分,以至成为早期社会交换论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一理论自身的心理学立场与出发点。因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一理论加以辨析并给予恰当的评价,以便在我们现有的以心理学取向为主要支柱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框架中找到它的位置,对于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交换论的理论基础 社会交换论是在许多学科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发展起来的,其中对它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直接促进作用的理论有: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十九世纪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及五、六十年代文化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进展。 新行为主义从心理学的角度为社会交换论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新行为主义的杰出代表斯金纳从1947年以后,一直在哈佛大学从事心理学的教学与实验,哈佛遂成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大本营。作为哈佛同仁,霍曼斯深受斯金纳新行为主义思想体系的影响,斯金纳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动物行为的描述性命题并推及人类。在这里必须提及的有:(1)“当一个操作(行为)与一个强化刺激的表象相伴随,这一操作(行为)的力量就会提高。”①这意味着个体将重复那些受到奖励的行为,且只要奖励继续存在,行为就会重复出现。然而斯金纳却又提出了一个对以上规律的限制性命题:随着某一行为受到某种特殊强化的次数增多,这种强化物的强化价值将大大降低。这说明如果一个学生在考试中总是得高分,那么高分对他的学习的强化作用就会明显降低。(2)斯金纳在对强化程序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定时、定比两种不同的强化模式对动物行为的强化效果进行对比实验后提出:定比强化比定时强化效果更好。在定时强化的情况下,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动物受到强化的行为发生就越快,反之则越慢。而且,如果行为受到连续强化后,强化突然停止,比在间歇性强化情况下停止强化,行为消失就更快②。与斯金纳一样,霍曼斯也相信对动物的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他认为实验中的动物行为与现实中人类行为仅存的差别是,前者与实验者之间的酬偿关系是单向的,而人类行为却是双向的,是相互的酬偿或惩罚即“交换”。基于这一思想,霍曼斯在对社会交换的心理基础、社会交换的频率及过程等许多问题进行研究时,广泛采用了斯金纳的上述研究成果。甚至可以说,新行为主义强化论作为主要的思想来源之一,在社会交换论整个理论体系中都有所反映,以致社会交换论者都相信,人类行为能够借助于积极强化的适当运用而加以控制、指导、改变或形成。 另一方面,霍曼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交换论中,引入了不少基础概念和经验性命题对社会交换论的思想体系加以论证。在经济交换论中,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对经济市场进行了全面分析之后,提出如下基本理论假设: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交换、交易只有当双方能够从中获得利益时才会发生,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斯密甚至把渴望从交换中获得报酬当作人类自发的倾向,认为这是“人类的本性”。这种对人性的功利主义假设被霍曼斯接受并成为社会交换论的思想基础之一。 社会交换论与经济交换论的这种关系,使人们普遍地形成如下印象:经济交换论与社会交换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平行、并存的,它们分别研究人类交换的不同形式,前者研究物质的、货币的交换,后者则研究更加微妙的心理利益交换。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正如社会交换论者埃默森所说,不是在经济交换行为与社会交换行为之间,而是在经济理论与社会理论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明显的差别③。换句话说,物质、货币交换与心理交换之间并无质的差别,差别在于经济理论与社会理论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分析这些现象。比如,经济交换论把每一次交换或交易都看成是独立的事件,它与交易者在此之前的交易没有关系,而对以后的交易也无任何影响。因而把交换伙伴之间的义务、信任、人际依恋、信誉、许诺等统统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而社会交换论则认为,任何交易,无论是经济上的或是单纯心理上的,交易者之间不可能相互独立,人们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关系,社会交换论的目的正是试图描述、分析这种关系对于交换过程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社会交换论是对经济交换论的拓展,经济交换遵从一切社会交换的规则,并无任何特殊,经济交换仅是社会交换的子范畴或子系统。 以上经济学从经验出发,对人性所作的假设与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得出的心理学结论,是一致的。二者殊路同归,相互印证。正因为如此,霍曼斯才有可能将二者兼容并蓄,并有机地将它们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的机理在于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去论证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实验结果中推衍出来的社会交换论命题。 此外,本世纪上半叶,文化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社会交换论思想的形成,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命题 社会交换论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庞杂的理论体系,其研究范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成为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研究的基本理论。对如此大规模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作全面介绍,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胜任的。但任何理论都有一些基本命题,由它们构成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对这些基本命题加以分析整理同样有助于我们较全面地了解这一体系。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命题从社会学的角度被归纳为: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和攻击——赞同命题④。这种归纳方式对我们理解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会有所帮助。假如我们将研究的视角由社会学转变为心理学,就不得不对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命题,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历史性的亲缘关系,予以特别考虑。以此为出发点,社会交换论的基本命题可以由低到高分为如下三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