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女大学生;性心理;对策 性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女大学生的性心理卫生问题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难点,由于这一问题涉及“性”,故常常被人们所回避。但这一问题的发展不仅影响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她们的学业进取,个别问题严重的,还影响到他人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和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为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成才率,为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对这一问题有必要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探索加强女大学生性心理保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90年代女大学生的性心理状况较之60年代、70年代自是不相同,就是与80年代的女大学生相比,也有较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首先,她们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打破了以往基本封闭的状态。已往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性”是一个禁区,女大学生很难也羞于接触有关性的知识,而今,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步子不断加快,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大城市“性”已不再是禁区,人们对这一问题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的心态,有关“性”的信息,学生们可以通过“生理卫生”教科书,以及大众传媒乃至各种言情小说等多渠道获得,总之封闭状态已经打破。这为刚摆脱被父母严格管束的中学时代的女大学生了解性生理卫生知识提供了便利,当然其中一些非科学且不健康的“性”信息也对她们的性心理发展具有消极影响。 其二,她们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已突破男尊女卑、男优女劣、男智女愚的传统模式。改革开放的深化,不仅使广大妇女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许多有知识才干的妇女提供了脱颖而出的良机,从国家管理到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一些取得较高成就的杰出女性涌现出来,她们的事迹不断见诸传媒,使得在校女大学生倍受鼓舞,而考取大学这一学习竞争中的胜利本身也激励着她们,大学这个相对文明的环境的熏陶,都使她们心中男女平等的意识得以强化,传统女性固有的自卑感和弱者意识没有多少生长的土壤。她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尤其是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文科类的同学由于学业成绩、基本能力不仅与男生不相上下,有的甚至比某些男生还略胜一筹,这更使她们拒绝认同女人天生不如男人的传统观念。她们构成了女性群体中自尊心、自信心最强且最富有朝气的那个层面。 其三,她们对性别角色的态度已经不是在“抗拒女性角色”或“向传统复归”这样两极间摇晃,而是逐渐摆脱了走极端的幼稚状态。她们中的多数人由于主体意识的成长,一般既能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传统女性角色规范,又能以开放的心态直面现代女性生活方式。据调查,大多数女大学生向往事业与家庭两全的人生,她们不再认为只有牺牲爱情、牺牲家庭幸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也绝不愿为当一个“贤妻良母”而放弃经多年苦学奋斗谋得的职业以及通过职业劳动才能获得的经济独立,对于自身的女性角色表现出一种比较理性且相对成熟的态度。 以上说明,我国当代女大学生的性心理状况基本上是积极的、健康的,这是她们的主流方面、本质方面。 2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确有少部分女大学生性心理状况令人担忧。问题之一,有的女大学生对自身由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又羞于向他人诉说,以至在心理上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感、自卑感乃至轻生念头。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她们缺乏性生理卫生知识,如有的女大学生对白带的分泌、子宫的发育等生理现象就缺乏应有的认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如果说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女大学生由于文化信息的封闭状态使她们在这方面的无知是情有可原的话,那些来自大城市、出身于干部家庭乃至知识分子家庭的某些女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无知又作何解释呢?表明,不是没有条件实施性生理卫生教育,而是观念上认为女孩子应当是单纯的,不宜懂得什么性知识。对此,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曾尖锐指出:有关性知识“最初,人们只是蒙蔽女性,因为人们希望她们的无知能有助于男性的支配地位。然而,妇女竟然逐渐安于这种观念,认为无知对于道德是必不可少的。”①可是,无数事实表明对于性的无知只能“使人们变得愚蠢、虚伪和胆怯,而且还会使相当多的人患精神病或类似的疾病。”② 问题之二,有个别女大学生不能理解随着青春期性生理的发育而发展起来的性心理,对自己不时产生的性欲望、性冲动感到恐惧,并伴有自责、自卑,甚至自贱的心态。如,有仅仅因为自己产生想看看某位男生的念头,而责备自己不知羞耻;有因为自己头脑里不时出现有关异性的幻想,而陷入自己的身体丧失“纯洁”的恐惧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文化向来对男性青年的性欲望、性冲动抱宽容态度,并给予较多的理解、关怀和指导,所以,男大学生很少因为自己具有性的欲望或冲动而感到惊恐、可耻,或许更可能因为自己不曾有过性的欲望或冲动而忧虑。相对而言,对于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女性青年的性欲望、性冲动,我们的文化往往采取否定或鄙视的态度,甚至认为未婚女子有性欲望是极为可耻的,有辱门风的。女大学生以这种文化观照自己,很难接受自己的现实,她们经常为自己竟有这种“卑鄙肮脏”的欲望而羞愧,千方百计压抑、没完没了地自责。这种传统文化的沉重压力和自我内心的无情谴责,久而久之难免导致心理疾病。性医学和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早已表明:“性幻想不仅是正常的生理上的反映,而且更可能是当代社会中包括对青少年影响极大的书刊、电影、艺术、音乐和广告中的几乎泛滥成灾的性内容的自然反映”。③今天我们面对的世界日益开放,对妇女的种种禁锢也多有解除,女大学生受性信息刺激的机会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现在的问题已不是她们能不能、该不该有性的欲望或冲动,而是如何帮助她们科学地认识并自觉地调节和升华这种欲望,以人性的尊严对待自己的冲动,以人的“社会性”来调节、规范人的这种“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