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生产力理论,我们会发现,邓小平同志不仅把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且还根据中国的实际,进一步对我国发展生产力的道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思想。本文拟就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探索进行分析。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发展生产力呢?从方法论上看,邓小平同志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立足内因,利用外因。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发展我国生产力的五条道路: 道路之一:实行改革。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改革。他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深深感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存在着束缚生产力的现象。所以,他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同上书,第370页)。邓小平同志这一思想,为有效地发展我国生产力找到了突破口。过去,我国生产力发展之所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着束缚生产力的现象。长期以来,传统的理论一直认为,私有制的消灭和公有制的确立,即已实现了生产力的解放。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再存在束缚生产力的现象,因而,也不再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实践上的失误。因此,在1978年前的20年间,我国生产力发展十分缓慢。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存在着束缚生产力的因素,这就是我们传统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搬照用别国的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显然,不改变旧体制,生产力就不能发展。为此,邓小平同志果断地提出了改革解放生产力的思想。他讲:“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同上,第138页)。迄今已进行17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农村改革为例,据统计,1952-1978年这26年间,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总共才提高2.7%;而改革后的1979-1981年这三年中,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2.7%。事实证明,邓小平同志把改革作为发展我国生产力的先决条件和必由之路,是符合我国实际的。 道路之二:依靠教育。依靠教育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探索中国生产力发展道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对于发展生产力起着基础性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邓小平同志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要上去,则首先是教育要上去。发达国家的实践亦证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是立足于教育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邓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这种依赖关系,所以,他告诫全党:“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第二,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之后指出:中国要发展,一是要有人才,那么,人才从何而来?劳动者素质怎么才能提高?他认为,这就必须靠教育。正是基于此点,邓小平同志疾呼:“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文选》第3卷第275页)为了引起全党全国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他明确把抓教育作为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重要内容。为此,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同上书,第121页)他认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获得大发展。教育上去了,才能培养出大量的人才,才能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正是鉴于教育的上述功能,所以,邓小平同志把依靠教育看作是发展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道路之三: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他在深入研究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之后,深刻地指出: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同上书,第17页)。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生产增量中的贡献率已达60-70%,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支撑力量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种情况决定了各国的经济竞争愈来愈体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许多国家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获胜,都十分注重本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竞相发展高科技。为此,美国抛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抛出了“尤里卡计划”,日本抛出了“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这些计划虽然名称不一,但其实质都是为了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以谋求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所有这些都向人们揭示出这样一个真理:要发展生产力,必须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在1977年就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页)他认为,过去我国生产力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科学技术落后。他讲:“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同上书,第40页)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目前使用机器的总水平,比先进国家落后15-20年;同美国比,我们的汽车制造落后40年,飞机发动机的设计和生产落后20年,电力工作落后20年。正是这种科学技术的落后状态,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他呼吁全党“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很大,科学技术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上书,第90页)为了强调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这一命题集中反映出邓小平同志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 道路之四: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这是邓小平同志在探索我国生产力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崭新思想。他认为: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当代资本主义文明成果,是加快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外部条件。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以往的经验教训,深刻地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实践证明,我国要发展自己,必须对外开放,必须加强国际交往。对外开放,对于发展我国生产力、发展我国经济极其重要。从目前看,我国搞建设首先面临两个最大的困难:一是资金不足,二是科学技术落后,而目前国际市场上有四大资源有待利用:一是8000多亿美元的游资;二是100多万技术专家;三是1000多万项先进技术专利;四是每天有40多亿单位的信息在传递。我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利用这些资源,为发展我国生产力服务。所以,邓小平同志把开放视为谋求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他讲,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广泛吸收和借鉴别国的先进文明成果,就是要吸收国际经验。他认为,当代发达国家有许多东西都可以直接地引进、吸收、借鉴和利用:一是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要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二是国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实践证明,不同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所造成的劳动生产率是不一样的。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科技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所以,邓小平同志讲,中国还应当“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同上书,第373页)三是国外资金。当前我国进行建设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资金不足。因此,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利用外资。他讲:“吸收外国资金肯定可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补充”(同上书,第65页),为此,我们欢迎外资。四是国际经验。他认为,引进国外先进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这是邓小平同志利用外国文明成果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强调:“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同上书,第2页)当代世界上许多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的实践都证明,充分吸收和利用别国成功经验,是加速本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日本在第二次大战后的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在60年代的崛起,就是因为大量吸收和借鉴了别国的成功经验。因此,邓小平同志讲,要加快我国发展的步伐,就应当注意吸收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