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建立在邓小平同志对时代和国情作了超越前人的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继承、纠正和升华了毛泽东同志社会主义发展观,深刻地反映了当今时代和中国的国情,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比较完整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体系。 由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展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发展观,继承、纠正和升华了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深刻地反映了当今时代和中国的国情,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比较完整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在发展的基础、发展的重心、发展的动力、开展的开放性,为发展的时空布局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而这些重大的建树,又都是建立在邓小平同志对时代和国情作了超越前人的深刻的理解和分析基础之上的。 一、在时代在国情的交汇点上阐述发展的基础论。 把发展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之上,是任何一个致力于改造社会的政治家和政党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我党建立以后,围绕着中国发展的基础有过多次激烈的论争,直到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作了正确的分析,阐明了当时中国发展的基础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方获得统一认识,中国才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国以后,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实现了由革命向建设的转换,历史也由此向我们推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即:中国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是中国新的发展基础的认识问题。回顾建国四十年的发展道路,一个明显的倾向就是我们屡犯超越历史阶段的“左”的错误,结果欲速不达,反而贻误了中国的发展。究其原因,重要的根子就是不能正确地估价我们发展的现实基础。 邓小平同志社会发展观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准确地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基本属性,为正确地制定方针政策,推进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什么邓小平同志能超越前人科学地提出初级阶段的理论,研读邓小平同志的文章,可以发现,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并不仅仅是源于对国内之情的解析,而是在对国情和时代之情迭印的透视之中,才准确地订下了中国发展的坐标原点。我们随处可见他的这种思维方式。例如,谈到中国底子时,既从纵向的角度透视“我们的经济建设是有伟大成绩的”,又从横向的角度分析“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①他分析我国基础时,几乎从不就中国谈中国。谈国民生产总值时,他提醒我们,在世界上我们要排在一百个国家的后面。在谈到粮食、煤、钢铁等生产时,谈到人民的收入、生活水平时,都非常清楚地进行了国际比较。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正是邓小平同志这种主体的思维方式,这种时代情、国情的迭印、交汇,使他得出了超越于前人的结论。因为我们知道,在他之前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中,并不乏于对国内实际情况的了解,恐怕不能认为他们由于实际情况不清而导致超越发展阶段的不少误区。但有一点却比较明白,即那时候较少地将中国之基础放在世界、时代的大背景中予以分析和定位。而这正是邓小平同志在确立我国发展基础时的突出特点。 二、在对时代主题的新判断和国内主要矛盾的新审视中,确立了中国发展的重心论 邓小平同志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他一贯强调中国的发展是社会诸方面和谐统一的发展,强调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等等,这无疑是邓小平同志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但他更为突出的贡献则是他在强调社会平衡和谐的发展中决不忽略发展的重心。即牢牢把握住:中国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直到把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到社会主义的本质上来认识。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一直就没有放弃过发展生产力。即使到毛泽东晚年,出现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重大错误时,毛泽东还力图通过“抓革命”来“促生产”。问题是在于社会发展的重心却一直未能转移到生产力发展上来,形成一种失重的发展观,而这种失重的发展观又根源于对时代主题和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停留在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认识水平上,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并且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立足于这样一种对世界形势的总体估价和判断,显然不可能集中精力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上,党的八大曾经提出比较正确的主张,可惜的是并未能顺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而是随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论断,并进一步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国内阶级斗争为纲与国际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交相呼应,不可避免地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的任务冲到次要的位置。 邓小平同志扭转失重的发展观,确立正确的发展重心,与他对时代和国情和新判断紧密相连。他洞察世界风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战略性论断,正如他所言: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②另一方面,他摒弃了国内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确认我国目前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明确指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于是,时代主题与国内主要矛盾的两大科学证断,为发展重心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在对时代和国情转换的准确把握中,创造性地提出发展动力论 动力问题是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长期未得到正确揭示的重大问题,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提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提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确立起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基本观点。但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消灭了阶级和剥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以后,靠什么推动社会的发展呢?马恩囿于社会实践的限制而未能回答,苏联几十年的实践也未能正确解答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晚年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力图以此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实际上是沿袭了在阶级社会中以革命推动社会前进的思路。其结果众所周知,反而“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更大发展。”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