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F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4-0019-05 互联网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对社会生活影响最为深刻的科技成果。互联网诞生至今已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从最早纯粹服务于科研的快速通信网络、远程控制、多人会议,到商业领域的股票交易、电子商务,再到社会生活中的聊天室、BBS,至今日如火如荼的WEB2.0,互联网的触角已近深入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同以往的科技革命一样,新技术颠覆了旧社会,构建了新的社会结构。 互联网之于社会的最深刻的影响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在信息社会或言网络社会里,“交流”这一概念被重新阐释。人们的思维和语言不再被受制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束缚,信息在互联网中以光速传遍每一个网络节点,覆盖整个网络世界。换言之,互联网重塑了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技术完全结合在一起。”互联网“与其说是一个技术的创造物,不如说是一种社会性的创造物。”[1](P124,126)地理意义上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地球村”这一概念正变得愈发清晰而真实。 一、网络民主的研究意义 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民主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环境和条件。“如果所有公民都能顺利地拥有丰富而多元的信息环境,那么可以认为,媒体已经实现了其民主机制。”[2](P43)而“在当今社会,普遍地联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实现民主的前提之一。”[3]互联网最初就是出于军事目的被发明的,是一种“政治性”的力量。自其诞生以来就不断向政治生活渗透,不仅影响传统的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过程、政府管理,也为政治概念本身带来了新的理解和诠释,为传统的政治生活增加了新的变数。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先天具有匿名性、直观性、便捷性、去中心化等特征,这些特征使互联网天生具有“分权”、“平等”、“自由”这样鲜明的民主色彩。从社会生活的角度,互联网的普及带动了信息时代的“由千千万万的互联网用户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所推动的社会变革”的“草根革命”[4](P4)。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赋予普通民众获得更广泛的信息资源的能力,而信息通常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掌握信息就是掌握权力,互联网不仅将权力带给普通民众,更赋予人民更好地行使权力的手段,这种赋权特征通常是民主政治的前提和基础。互联网引领的“草根革命”拉近了政治生活和普通人的距离,政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上层建筑,而是在家里、在办公室甚至在街头都触手可及的,民众政治参与的成本降低、热情高涨,参与过程也更加自由和平等,互联网成为公民表达意见和沟通互动的开放平台,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等政治权利在网络时代充分张扬。从政府的角度,互联网在很多国家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府、政党选举及民主投票等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政治运行的高效率、政治过程的公开透明。由于互联网对于民主政治如此显著的推动作用,作为信息技术发源地的欧美国家学者对网络和民主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有人提出网络将改变传统的权力结构,发展出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网络民主”,并使民主政治走向直接民主的复兴;中国也有学者提出互联网是“最民主的地方”。[5](P22) 二、国内外学界对网络民主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学界对网络民主的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网络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的专门研究起步较早,美国学术界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针对媒介对人类社会及政治生活的影响的研究。麦克卢汉在1967年出版的《媒介即信息》一书中,认为媒体本身比其传播的内容更重要,因为公众获得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塑造的。麦克卢汉在本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地球村”概念,认为技术就是人类身体的延伸,这一概念也启发了后来的关于技术发明对公众生活转变以及对当代政治体系的可能影响的许多研究。在70、80年代,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以及政治过程、民主制度的关系的探讨已经较为深入,如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代表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贝尔认为世界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时代,电讯和电脑对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极为重要。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代表作《第三次浪潮的政治》、《力量转移——临近21世纪时的知识、财富和暴力》等书中探讨了在不久的将来,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政府应该实行何种体制及运作的原则。托夫勒指出,未来信息时代的政治将实现以下三条原则:第一,少数派权力。多数人的统治原则的合法性在信息时代已经不再适用了,现在是少数派说了算。第二,“半直接民主”,即从代议制的主要依赖代表,逐渐转变到更多依靠人们自己,而这两者的混合就是半直接民主。第三,决策分工,即打破政府部门对政策制定的垄断,让应该决策的人来决策。他在书中所提及的“21世纪民主”中,认为受到适当教育的公民完全有能力通过使用电脑、卫星、电话、电缆和电子投票技术或其它工具来达到“直接民主”。约翰·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90年代十大新趋向》一书中,重点讨论了网络对代议制民主的影响和网络对政府的影响。他认为信息作为消费品立等可取的时代,繁琐的代议制民主已经过时,人民普遍的参与式民主变得更加重要。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政治领域的冲击促进了政治科学的新发展,网络政治学研究兴起。20世纪90年代,美国掀起了网络政治研究的高潮。维尼·拉什的《网络政治学:互联网对政治过程的影响》,大卫·霍莫斯的《虚拟政治学:网络空间的认同与社群》,凯文·希尔和约翰·休斯的《网络政治学:互联网时代的公民激进主义:人民、激情和权力》,理查德·戴维斯的《网络政治学:因特网对美国政治系统的影响》,威廉·达顿的《在线社会: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政治》。这些著作研究了网络政治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网络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参与以及国际政治的影响,对网络时代的民主政治也有所涉及。1996年劳伦斯·格罗斯曼出版了《电子共和国:信息时代重塑美国民主》一书,对电子通讯技术革命对美国传统民主理念和民主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格罗斯曼认为在不久的将来,高度发达的电子通讯技术将使投票像浏览网站在线购物一样简单,他把这种情况称为“电子共和国”——由电子技术武装起来的“在线公民”将自由地行使自古代雅典民主以来最为直接的统治权力。同一年格雷姆·布朗宁出版了《电子民主:运用因特网改革美国政治》,书中分析了美国的电子民主,布朗宁认为可以美国政治将被互联网改造。他认为互联网是即时性的、世界性的、可被人民利用的,每个人都能利用互联网参与到政治过程中去。他指出,以广泛互动为基础的电子民主摒弃了党派偏见,互联网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并对传统的民主政治理论提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