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1-0039-04 “政党变革”概念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在20世纪初提出并开始使用①。迄今为止,学者对政党变革问题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由于政党首先产生于西方国家,有关政党的学术资源也首先积累于西方国家,我国学者在政党理论研究中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是自然的事情。但是,由于语境的差异,当同一概念被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后,可能导致概念理解上的偏差。对“政党变革”这一概念的理解即是如此。在西方政党政治理论中,政党变革(Party Change)一般是指个体政党的自我调整或者政党对自身的改造。而在汉语语境中,政党变革②被赋予较为广泛的内涵,学者们在研究政党问题时经常将政党变革、政党体制变革与政党政治变革等相关概念变通使用。其实,政党变革、政党体制变革以及政党政治变革是分属于政党政治理论体系中的不同层面的概念或范畴,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意蕴,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根据世界政党政治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政党变革、政党体制变革以及政党政治变革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丰富和发展政党政治理论、实现政党政治的科学发展,很有意义。 一、政党变革 与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并行,政党变革实践及其理论研究首先开始于西方。美国著名的政党问题研究专家哈莫尔和琼达认为,政党变革(在最广义上)指的是政党如何组织,汲取何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代表谁以及做什么等的变化、改动或修正;变革应该是在政党直接控制范围内由政党团体或者代表政党的合法个人发起。而狭义上的政党变革主要是指政党规则、结构、政策、战略和策略的变化③。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很重视政党变革问题的研究,关于政党变革的含义有较为深刻的见解。张小劲教授认为政党嬗变是一个相当宽泛的称谓,可以用来指政党组织方面所发生的任何变化④;陶文昭教授认为,政党的变革突出表现在政党体制、政党组织和执政方略的变革⑤;聂运麟教授在论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变革问题时,强调它主要体现在阶级基础的巩固、群众基础的扩大、政党体制的民主化等方面⑥。王长江教授在其专著《政党现代化》一书中集中论述了政党变革的相关理论。他认为,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政党,都面临适应客观环境而对自身进行调整、变革的问题,而且,任何政党的自身变革应该是有方向性、目标性的,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相适应,政党也需要实现现代化。王长江教授强调,“无论是提‘政党现代化’,还是提‘政党改革’,或是提‘党的自身变革’,实际上指的都是政党根据时代要求对自身观念、纲领、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整,因此都可以用‘政党现代化’来概括”⑦。而所谓政党现代化,“就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王长江教授曾将政党变革分为“渐变型改革”、“突变型改革”以及“兼合型改革”⑧ 在《韦伯斯特同义词词典》(1951)中,“变革”是指“一种事物在形式、本质或组成部分上的任何变化、改变或者修正”。我们认为,关于政党变革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层面理解。从广义上来讲,政党自身各构成要素或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的任何变化都可以称之为政党变革。也就是说,不论是政党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主动变革,还是在外部力量的冲击下而进行的被动变革;也不论是政党基于核心价值目标不变而发生的持续性自我调整,还是政党基于新的价值追求而发生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都属于政党变革的范畴。而狭义上的政党变革,主要是指政党为了实现上台执政或为增强执政的科学性、合法性和持续性,由政党领袖主动发起的,对政党意识形态、组织形式、纲领路线、社会基础、制度规范和活动方式等政党核心要素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创新性变革。政党的这种创新性变革,是政党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纵观世界政党政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政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政党的变革史。事实所打造的历史场景是,政党变革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没有哪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不是经由自我革新而实现的,也没有哪一个缺乏自我革新能力的政党能够逃脱最终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历史所形成的基本结论是,任何一个政党,无论其性质如何,也无论其经历如何,只有通过自身变革,才能化解政党政治危机,只有实现政党现代化,才能实现政党政治的健康发展;政党变革是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力量源泉,是政党政治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政党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必然随着政治现代化的推进而不断改革和完善。总之,政党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因政党自身变革引起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是政党政治的一条基本规律。 二、政党体制变革 在英语中,System既可以指制度,也可以指体制,所以有的学者将Party System译为“政党制”,囊括了政党制度和政党体制这两层意思。因此,Party System Change既可以指政党制度变革,又可以指政党体制变革。在汉语中,这两者的含义不完全一致,但在此我们借鉴英语中的用法,不做区分。西方学者对政党体制变革的研究较多。沃林奈茨(Wolinetz)、麦尔和史密斯(Mair and Smith)等都有著作论及。综合来看,国外学者所理解的政党体制变革可以归纳为两类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党体制变革主要是指“一种体制内各政党的支持情况的变动和发展趋势”⑨,即政党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只是体制内各政党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选民支持率的变化,如德国、瑞典绿党对德国、瑞典政党格局带来的变化等。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党体制变革是不同政党体制范式之间的演化和转型,即政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型,由一种政党体制转化为另一种体制,如联邦德国20世纪70年代末由被称为冰冻格局的“两大一小”政党体制变为90年代后的“两大三小”的政党体制,就属于政党体制或政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各国政党体制范式的转变囊括了上述两种政党体制变革类型,很好地诠释了政党体制变革的两种趋向:其一,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国家的政党体制范式由依靠军队建立的一党专制转变为多党制,或“多党并存、一党独大制”,政党体制逐步向多党制和民主化迈进;其二,政党体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是在体制内部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反对党力量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在原有的政党体制框架内增强了力量,拓展了利益表达的空间,促使执政党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对政党体制带来了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使未来发生根本性的政党体制变革成为一种可能。对政党体制变革的这两种范式的概括都属于政党体制变革的范畴,也就是说,政党体制主要包括这两种类型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