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76(2010)04-026-(8) 一、引言 民主制度对发展有何影响?或者说,民主政治是否会促进发展?这是一个意义重大而又充满争议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学术界对此已经进行了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但仍未达成一致的见解。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对该问题持肯定态度的与持否定态度的都大有人在:前者如Delong与Shleifer(1993),McGuire与Olson(1996),Olson(1993,2000),Acemoglu与Robinson(2000)等①,后者如Schweinitz(1959),Huntington(1968),Rao(1984),Barro(1996)等②。除这两类观点外,也有人认为民主与发展速度之间并无确切的相关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Przeworski(2000)③。 然而,上述研究无一例外地集中在民主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问题,却忽视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维度:稳定性。实际上,发展不仅意味着增长的速度,还意味着增长的稳定性,两者缺一不可。对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的稳定性尤为重要,这是因为经济波动对低收入人群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在低收入状态下,人们平滑消费的机会将显著减少④。另外,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保险市场不完善、跨期交易水平较低的特点,经济波动导致的福利损失往往非常之高⑤。 关于民主与发展稳定性之间关系的问题,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得到关注。Rodrik(1999,2000),Quinn与Wooley(2001),以及Mobarak(2005)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都发现,在民主与经济稳定性之间存在着显著且稳健的正相关性。比如,Rodrik(2000)指出,参与性政治体制与较低的经济波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⑥;Quinn与Wooley(2001)发现民主政体比专制政体更有助于国民收入的稳定增长⑦;Przeworski(2000)表明,在发展上,民主政权一般较为平稳,而权威政权更倾向于大起大落⑧;Mobarak(2005)的研究同时考虑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波动性,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民主显著地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波动性⑨。 但是,近年来的这些研究几乎都是实证性的。尽管学者们在实证的基础上也给出了一些零星的解释,但这些解释更多地是建立在直观甚至推测的基础上,缺乏理论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本文认为,民主与发展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在Hirschman(1970)“退出-呼吁”模型的基本框架内得到较好的解释;其中,民主政治下的“呼吁”机制及其有效性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在接下来的部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本文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二节概述“退出-呼吁”模型及其在民主政治下的相应机制;第三节分析民主政治下呼吁机制对促进绩效恢复、维持经济稳定性所发挥的作用;第四节考虑开放经济,探讨全球化形势下呼吁机制的变化及其效应;最后给出一个简短的结论。 二、呼吁机制的有效性 1.“退出-呼吁”的基本框架 “退出-呼吁”模型是Hirschman(1970)提出的,其基本思路可以概述如下:首先,任何企业或组织,不论其制度设计得多么完善,它们都具有趋于衰退的倾向;这种衰退既可能是持久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换言之,企业或组织的理性程度会趋于下降,绩效会趋于衰减;衰退是一股威胁、袭击企业或组织的永恒力量,松弛(slack)无处不在。 其次,面对组织绩效的衰减时,消费者或成员有两种选择,一是退出,二是呼吁。如果消费者不再购买企业的产品或者某些会员退出组织,那就是退出选择;如果消费者或会员直接向管理者、管理者的上级反映,或以抗议的形式向任何关注他们的人表达自己的不满,那就是呼吁。在Hirschman看来,退出主要凭借市场来发挥作用,因而是一股市场性的力量,通常属于经济范畴;而呼吁是民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一股非市场性的力量,通常属于政治范畴。退出与呼吁两种机制的结合,能够有效地促进组织绩效的回升。最后,要想为两种机制界定一个持久而最佳的组合方式是不大可能的;原因很简单:衰减所产生的作用力无处不在,每一种恢复机制都要受到该作用力的支配或制约⑩。 Hirschman的“退出-呼吁”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扬,并在其后的几十年间一直保持着极高的被引用率。Hirschman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或前提假设是:松弛无处不在。本文认为,这一假设是相当合理的: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个经济体都面临着不确定性的影响,可能遭受某些外部冲击。这种不确定性,正如Knight(1964)所言,源于经济结构中不可预见的变化,是无法进行统计分析,无法通过概率进行描述的(11)。更不必说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也会对经济绩效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不合理的治理结构、错误的政策等等。 2.民主制度下的呼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