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1-4918(2007)04-0009-14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提出 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形成正确的表征,正如Simon所说,正确表征问题就等于完成了问题解决的一半[1]。前人研究证实,问题解决者的图式运用水平和表征操作能力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两个重要方面[2~7]。图式运用水平的概念基于“每一次理解都需要一个人已有知识参与”的理念[8],指问题表征的建立依赖知觉系统对有关问题信息的觉察和过去知识经验对知觉信息的解释的程度,特别是已有的问题样例和理论范畴与当前问题自动化联结的强度。从建构论和系统论的角度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经验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内部认知图式的数量和运用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有时一些表面特征相似性也会导致错误的类比和范畴化,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成为问题解决的障碍。 另外,表征操作能力也与问题的成功解决有关[9]。表征操作能力可狭义理解为问题解决者可同时协调操作的表征个数。Case认为,发展的一个主要变化就是儿童解决问题时执行控制结构(Executive Control Structure)操纵范围的变化,尤其反映在儿童能够思虑和协调的选择的数量上[10]。在表征技能发展规律上Fischer与Case有着类似的观点。Fischer认为,技能的发展有一个等级森严的发展顺序,包括10个水平3个层次,每一层次反映的是儿童对信息进行控制的一般情况[11]。例如,在表征层次水平,儿童能控制一个单独的表征,即独立他们行为之外的物体、人物、事件等某种单一属性的表征,但他们不能将这些表征中的两个或多个协调起来。在水平2,两个表征能够协调起来(Fischer称为为对应);在水平3,两个(或多个)对应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所谓“系统”。因此,表征操作能力的发展对于问题解决,特别是复杂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意义。 表征操作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多个表征的协调操作,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而图式运用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是双向的。因此,这两种能力的同时发展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方式和结果可能会有异于常规问题。众所周知,顿悟问题正是通过自身多种多样的“表征陷阱”引发解决者的定势思维,使得问题无法得到正确表征。我们利用辛自强提出的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12]将顿悟问题界定为关系复杂性较低而表征复杂性较高的一类问题。低关系复杂性表现在问题中所需操作的单位数量少,可能存在的关系组合有限,使得解决者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经验图式去错误地表征问题,一方面,图式本身可以构成定势,另一方面,图式运用水平越高,基于自动化联结的提取速度越快,解决者越容易更快更持久地陷入错误表征;高表征复杂性表现在解决者需要克服多重的知觉定势,因而涉及多个表征的协调操作。从发展的角度看,图式运用水平和表征操作能力是同步增长的,其各自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会使得不同年龄儿童顿悟问题解决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年龄差异。 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我们试图在顿悟问题任务中控制线索的类型和数量以构建与图式运用水平和表征操作能力相对应的考察系统,以被试在不同线索下的表现来反映其两种能力发展的程度。因此,可以借助这一框架从两个方面对图式的发展水平进行考察:第一,当线索数量较为单一时,不同年龄被试解决顿悟问题成绩的差异可以反映图式运用的程度。我们的假设是,面对单一线索时,高年级儿童会比低年级儿童将更多的经验图式与线索整合起来形成问题表征。第二,线索的类型存在差异,与经验图式相联系的线索并不能显著提高被试的解决成绩,甚至会起到阻碍作用。表征操作能力则通过线索的数量来考察,我们的假设是,多重线索只有在表征操作能力得到一定发展的情况下才会有利于顿悟问题解决,因此,多重线索对于高年级儿童的易化作用应该显著高于低年级儿童。 本研究选取11-17岁这一包含表征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的年龄段,通过实验设计来考察不同年龄被试在不同线索下解决T Puzzle问题的成绩的变化。我们预期:(1)由于图式运用水平的发展,在单一线索下,高年级被试的顿悟问题解决会受到更多经验图式的阻碍。(2)由于表征操作能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增大需操作表征数目的线索不利于低年级被试的问题解决;较高的表征操作能力发展水平使得高年级被试在多重线索下有更好的解决成绩(3)与图式相关的线索并不能有效提高儿童解决顿悟问题的效率。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来自某省高校附属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270人,其中小学五年级学生90人(平均年龄11.4岁),初二学生90人(平均年龄14.5岁),高二学生90人(平均年龄17.2岁),视力良好,均未接触过T Puzzle问题。将被试随机分为6组,分别接受6种不同的线索。 2.2实验材料 2.2.1 T Puzzle任务简介 实验任务采用T Puzzle(四巧板拼T任务)的变形材料作为实验任务。原任务为用图1所示的四巧板拼出一个“T”来。 T Puzzle任务材料本身只有4块板,符合关系复杂性低的要求,但任务本身又包含“抑制解除理论(constrains-relaxing)”中界定的三种阻碍顿悟问题解决的定势:对象定势(objective constrains)、关系定势(relation constrains)和目标定势(goal constrains)[13,14]。对象定势是有关材料操作单元本身的性质、用途和表征方式的定势,比如在T Puzzle任务中,对象定势表现为人们通常将五边形的板水平或垂直摆放;关系定势是指材料操作单元之间相互结合的关系的定势,在T Puzzle任务中,表现为人们为了形成完型而总是试图去填补五边形的凹槽。目标定势是对问题答案的知觉,在此任务中表现为对于所给予的T形边框的反馈,这一定势在元认知层面与认知图式相联系。多种定势的存在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表征的协调操作。这个任务有以下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