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社会形态,几乎都是首先在旧社会形态相对落后国家中取得突破的。何以产生这种规律性的历史现象?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旧势力的阻力没有旧社会形态充分完善的国家的阻力那样大,新生力量易于发展、壮大,以致最终战胜旧势力,建立新的社会形态。本文试从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及其三者整合作用几个方面揭示这一历史现象。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性现象:除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由于资料缺乏而难以准确推断其过渡的具体情况外,其余社会形态的突破都首先发生在旧社会形态相对落后国家。 首先是关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对这个问题,历史学界对于西欧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其上古下限的看法迄今没有多少异议。但对东方国家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界定却有诸多争鸣。不过无论对其封建化的时间如何界定,中国早于奴隶制高度发达的罗马帝国进入封建社会一千年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也都是首先发生在旧社会形态相对落后的国家。封建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西欧早于世界其它地区特别是早于封建社会高度发达的东方(如中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首先在像俄、中这样一些资本主义不发达甚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诞生,都是不庸置疑的事实。 何以出现这种规律性的历史现象? 原因自然得从社会实践中去寻找。历史前进的具体进程取决于新旧社会形态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突破力与阻力的斗争,特别是取决于它们合力斗争的矛盾运动过程。新社会形态易于在旧社会形态不太发达完善的国家里首先诞生,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国家旧势力的阻力没有旧社会形态发展充分完善的国家的阻力那样大,新生力量易于发展、壮大,以致于最终能够聚集力量跟旧势力决一雌雄,最先取得胜利。 在旧社会形态发展充分完善的国家,旧的生产方式发展完善,经济结构比较坚固,自我调整机能强,能够比较有效地扼杀限制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而在旧社会形态相对落后的国家,由于旧的生产方式发展不充分,经济结构不够坚固,自我调整能力差,新的生产关系不容易冲破旧社会形态的束缚而萌生和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生产关系都是如此。 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例,西欧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庄园经济,一直停留在领主制经济阶段,没有过渡到比较成熟的地主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主要是在庄园内部结合起来,在家庭范围内结合起来的数量很少。慢慢地,工业便成为具有专门熟练技巧的部门,一般农家难以兼营;这样,庄园内手工业者所生产的剩余产品便可供交换,手工业于是开始和农业分离开来。专业化的和手工业农奴为了摆脱封建地主的压迫与剥削,便逃离封建庄园,到封建城堡、主教驻地、寺院附近及交通方便的渡口、港口、要道等地来从事手工业生产,这些地方由此逐渐繁荣起来,成为工商业集中的、发达的城市。在新城市大量涌现的同时,罗马帝国时期的旧城市,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也开始复兴,手工业生产日益发达,且益具有商品生产的性质;特别是这些城市对外贸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外,西欧封建主到13~14世纪时,由于急需大量货币购买高级奢侈品,便开始实行货币地租,到15世纪时,这种形式已经在西欧国家普遍推行,逼使广大农民面向市场,先将劳动产品兑换成货币,才能缴纳地租;产品也就具有越来越多的商品性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封建领主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收入,便通过收取大量赎金的办法给农民以人身自由。这些做法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自身的分化。 城市和农村商品经济的较大发展,促使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商品生产者不断分化,一部分作坊主生产规模一步步扩大,而帮工和学徒则逐渐沦为领取薪金的雇佣劳动者。另一方面,一部分商人开始将商业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本,通过供给农民资金、原料、收购产品等方式成为包买商,购买了农民的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这样萌芽了。而不少西欧国家,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后,封建君主由于与大贵族、大封建主矛盾十分尖锐,便不得不去市民阶级中寻求支持,从而半推半就地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壮大的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新成立的公司,鼓励航海和殖民活动。这不但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市场,而且促使了一系列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原材料、廉价劳动力,特别是商品倾销市场的地理大发现。这一切,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持久动力。 伴随着经济上的进展,政治上的保护,西欧的资本主义得到飞速发展,并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 而在封建制度比较成熟的中国,由于封建的经济政治制度都比较成熟,小农经济发展充分,根基稳固,生存力强,造成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情况与西欧大相径庭。 在中国的地主制经济中,生产结构主要是一家一户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男耕女织”是其形象写照),以小农业为基础,以手工业为补充。这种以小农经济牢固结合在一起的家庭,手工业只要有一定的市场条件,是可以逐渐发展到商品经济并进而萌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幼芽的(这也曾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形式)。但是,由于这种生产结构有利于农户小家庭男女老幼的分工和协作,经济效益高于雇工经营和个体手工业者,这就使得农民家庭手工业难以与农业真正分离,结果自然也就限制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而即使是一部分手工业者专为交换、专为市场而生产,却又难以有广阔的市场支持。这是因为我国较早过渡到地主经济,很早就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城市与农村都是为封建生产方式服务的、起不同作用的堡垒。城市是政治中心、防御中心、消费中心,而不是生产中心。故而我国的城市市场虽然十分发达,但却往往是达官贵人、城居地主购买消费品的单向流动,农村产品流向城市后,城市的手工业品却很难流向农村,这就难以形成真正的民族市场,难以产生真正的商品交换。同时,中国又有众多小市场,作为农村家庭小工业者出售产品的专有市场,实质上是小农经济的补充,专业手工业产品是很难与成本低廉的家庭小手工业产品竞争的。同样阻碍了全国市场的形成。另外,中国又不是一个航海国家,加之明清时期封建国家出于政治原因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使得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几乎完全没有海外市场的支持。没有强大的市场启动和刺激,自然产生不出大规模的商品经济,难以形成资本主义企业。但是不管怎样,小手工业者在发生分化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握有较多货币资本的手工业者,一些大商人和高利贷者也积聚了相当多的货币资本,这些货币资本如果转化为生产资本,就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发展。但是,在地主经济结构里,由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由于地租收入稳定可靠,富裕的手工业者和商人、高利贷者往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广置田产,而地主也经商放债。这样便形成了一个近乎封闭的、以土地为中心的经营结构和分配结构,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萌芽,难以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