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飞快发展,其主要标志是民主选举。民主选举包括直接选举村委会领导班子,选举乡镇与县市人大代表,以及间接选举基层政权领导成员。民主选举的结果,大大改善了基层干群关系,选拔了大批年轻有为的干部,稳定了基层社会,发展了经济文化,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正是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由民主选举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全面建设基层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 一、“民主恳谈”的产生: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探索 浙江省温岭市是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发祥地,处于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大多数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市场经济的洗礼使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强烈,参政议政能力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广大群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管理和村务政务越来越关心,要求在生产经营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希望基层政府组织多指导少指示,多服务少干涉,而且要求在基层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方面有更多的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温岭市领导认识到,如果不扩大基层民主,就难以满足广大群众对基层事务管理的参与愿望;对基层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果不通过民主的渠道,运用民主的办法来处理,不仅已有的矛盾难以解决,反而会酿成新的矛盾。因此,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民主恳谈”这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载体,对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拓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民主恳谈”的由来 1999年6月,浙江省在全省开展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活动。为了使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台州市在温岭市松门镇举办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论坛”,尝试采用了一种干部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教育形式。出乎意料的是,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100多名群众自发前来参加会议,并对大到镇里的投资环境、村镇建设规划,小到邻里纠纷、液化气价格等问题和镇领导进行了面对面的平等交流对话,镇领导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现场作了认真周详的答复解释,有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问题则承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时间。(注:《学习时报》2002年3月11日,第6版,上篇。)像这样的活动,当年松门镇就举办了4期,参加的群众达600多人次,提出问题110件,当场解释、答复84件,承诺交办26件,被群众誉为松门镇的“焦点访谈”。(注:王金生:《在深化“民主恳谈”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未刊稿),第5页,2002年8月27日。) 1999年底,温岭市委推广了松门镇的做法,各乡镇出现了形式多样、名目繁多的民主沟通、民主对话活动,在村一级则推广了村干部与村民直接对话的“民主日”活动。随着民主对话活动的不断深入,温岭市有关领导发现这不仅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而且还具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功能。于是,他们于2000年8月在松门镇召开了现场会议,将此前已经在各地开展的“民情恳谈”、“村民民主日”、“农民讲台”等活动形式,统一更名为“民主恳谈”,作为全市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新载体的统一名称,全面在各镇、村、企业和政府部门推广,并将“民主恳谈”的内容由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深化为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功能,使“民主恳谈”成为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好形式。 2.“民主恳谈”的形式与内容 经过三年来的推广和深化,温岭市的“民主恳谈”已经成为全市各界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活动最重要的途径,“民主恳谈”已经深入到乡镇、村、社区、企业和机关各个基层组织。到目前为止,温岭市的“民主恳谈”已经形成了包括镇、村、部门、企业的民主恳谈会、镇民主听证制度、村民主议事制度和镇村两级的民情通道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制度体系,成为温岭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特色,其重点是镇民主听证制度和村民主议事制度。 根据温岭市开展“民主恳谈”活动的有关规定,镇民主听证制度要求各镇(街道)就当地重大事务、重要建设项目、新的政策、新的管理办法的制定出台等举办决策听证,党委政府提出初步意见、初步方案,提交镇民主听证会,经群众充分讨论,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看法和要求后,在群众旁听的情况下,现场研究并作出决策或决定。镇民主听证的内容是:党委、政府重要工作方案,村镇规划调整,重要工程,群众强烈要求村党支部、政府解决的事项,以及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事项。村民主议事制度要求村委会对全村重要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作出某项决定和决策时,必须召开村民主议事会,提交村民讨论,经村民讨论修改后,通过适当的方式表决,形成符合多数村民意愿的最终决策。村级民主议事的内容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工作实施方案,村财务年度、半年度收支安排,村人事任免(非选举产生),村规划调整,重要建设项目方案,村民要求强烈的重要事项,涉及群众利益的公共事业建设。(注:中共温峤镇委员会、温峤镇人民政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探索与创新——温峤镇深化“民主恳谈”活动资料汇编》,第44~45页,2002年8月。)